关于“首饰七千万”的问题,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首饰七千万”的解答:
被李自成逼捐七千万的百官为何只给崇祯20万?百官家里的真金白银是一个客观存在,他们既不想捐给崇祯,或者高尚一点说捐给大明,也不想资助李自成。按照他们的想法,谁也靠不住,只有银子靠得住。他们的迷梦就是作为政权的参与者,退出某一个政权,然后加入其他政权,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清,都无所谓。如果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榜样,那么那个人就是冯道,即使当不了官也无所谓,做一个大富豪,生活依旧奢华糜烂。
他们只给崇祯捐了20万,是因为崇祯讲国法。你办不好差,出了乱子,崇祯会杀你,不是不够宽容,而是国法森严,无可厚非。但同样,你不干事,崇祯也没法杀你,因为国法没有这样规定。所谓“诸臣误朕”,就是这么一种好死不死的苟活。你说捐,我也捐,捐几十两,崇祯还得忍着心中的怒火说感谢爱卿们心系国家。他们不捐,一方面是真的不想捐,另一方面,国家俸禄就那么一点儿,捐多了你说哪儿来的,到时候捐了钱反而要让崇祯给砍了。就在崇祯和现代人都骂他们是满朝贪官庸臣的时候,他们还觉得自己才是真的过的苦。
他们给大顺捐了7000万,即所谓的“追赃助饷”银,不是他们愿意捐,而是李自成不跟他们讲国法。抓住他们就问一句话:“你要钱还是要命”。大臣们也就欺负欺负崇祯,好歹皇帝还讲点道理,闯军来了,你就是不捐死了,你的钱也照样被闯军搜走。所以,不跟他们讲道理,反而弄到了堆积如山的军饷。
有人还说了,那你崇祯也把他们都抓起来要钱啊,我就问问这些朋友,国家这样做成何体统?这就好比你开了一辆破车,你为了让他跑得更快,生生把本来就不太好用的刹车也给拆了。
这俩性质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19某某年,四川在没有完全平定的情况下,交粮2000万石;之前国民党时期,最高1200万石,为什么?因为地主阶级的原因,人民负担重,国家收入少。
崇祯的20万是怎么来的?
捐的。
谁捐的?士大夫
士大夫是什么?官僚学者地主于一体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为什么不倾家荡产捐给国家?你见过哪个既得利益者有这种觉悟。
李自成的七千万怎么来的?
打的。
打谁?官僚学者地主于一体的既得利益者士大夫。
什么明目?捐资助饷
为什么要这么做?三年免粮,百姓不纳粮;士兵要吃饭;而且这群人民愤极大。
打就会给吗?会哈。爱家胜过爱国,爱自己胜过一切,钱谦益怕水凉就不跳湖就是如此。一打就给。
只打士大夫就有这么多吗?没有。北京太监也很多哈,他们在宫里藏了银子,一抓一个准。
那会有7000万吗?不会,但有千八百万还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真有七千万,李自成回了陕西就可以继续免粮,不用开始征收田赋。
小结:
靠自觉捐,能捐20万就不错了,而且崇祯三番五次让捐,保不齐下次也要捐。而且这群人在改朝换代后,可以继续投下一个主子。爱自己就可以了
李自成的方法,在河南就开始采用,大家很娴熟这一套操作程序。在确定可以实行下,驾轻就熟很快就解决了。能得到崇祯所梦寐以求的数字。
七千万是后世文人估计的,用来黑李自成。不可能那么多。
参考文献:
《明末农民战争史》、《李自成纪年》
仔细想想无论是胡唯庸,道衍,刘瑾,于谦,后来的严嵩,张居正,三杨,魏忠贤,几乎每个皇帝手下都会有一个制衡百官的权臣,皇帝来制约这些权臣,群臣,权臣,皇帝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
百官不听话,皇帝就放任权臣,权臣不听话皇帝就暗示百官弹劾权臣。
聪明一点的皇帝像嘉靖,还会留一个像徐介这样的来制衡权臣自己也落个清净,懒一点像天启自己直接去专心搞木匠,让魏忠贤来管理百官,让孙老师去平定外患,到了崇祯,一个有本事的都没有,搁以前,天启一句话,就能让魏忠贤帮他整好这些老顽固,可是当百官直面皇帝时已经没什么好怕的了,你没有理由动我你就是昏君暴君,连个背锅的都没有。
谢谢邀请。先看李自成怎么干的。
任命刘 宗敏为追饷活动的总指挥,他命令各处兵营的士兵均可任意追饷,即使在路旁街边也可上刑,“人人皆得用刑,处处皆可用刑”。
派饷的具体数目,按等追缴: 中堂官即原明首辅、 大学士一级的官,须出白银十万两,各部院、 京堂、锦衣官为七万或五万、三万,科道吏部官为五万、三万,翰林官多则为三万、二万,少则为一万,各部属员以下的,均以千计。至于皇室勋戚之家,“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已。”
而崇祯只能请求百官捐款,大家怎么会真心捐款。连自己的丈人都不支持。
我怎么觉得上面的都没有答到点上,反而是在给崇祯洗白啊!连最基本的政治都不懂也不知道回答些什么!简单的说你是在朝廷当官,你是个贪官,你敢捐个百八十万两?那不是暴露自己是个贪官的身份等杀吗?捐少了证明自己是清官不贪,崇祯这个小伙子面对这些老江湖是没办法的。当然不只是崇祯随便哪个朝代你捐出的银子比你几十年的俸禄多得多的时候你看皇帝会不会收拾你,他们不可能捐,也不会去捐!按照崇祯的性格看他们捐那么多钱他们还有的活吗?
嘉庆帝如何查抄和珅?和珅的二十款大罪各是什么?抄获哪些财物?和珅并且能掌握官员的生杀bai大du权,所以刘墉装老,董诰装傻来瞒骗和珅zhi,但是两人仍被和珅一党孤立。就dao连嘉庆也得小心行动,因为和珅曾在即位初期赠予嘉庆玉如意,所以嘉庆写下《咏玉如意》数首,故意扔给太监小德子。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去世,嘉庆亦不能流露感情,七日之内嘉庆每天焚香三回,就连眼泪亦没有流。和珅倒台后,嘉庆写他当时恨不得立刻斩了和珅。和珅权大欺主,所以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写:“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令和珅总理丧事;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
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正月十八,廷议凌迟,不过,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应改赐和珅狱中自尽。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绫自杀。其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进行报复,刘墉向嘉庆帝建言应避免案件扩大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关于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状在《清仁宗睿皇帝实录》里有所记载:
第一,当乾隆皇帝册立嘉庆皇帝颙琰为皇太子时,和珅先期呈给颙琰如意,泄露机密以为拥戴之功。这算是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嘉庆皇帝并不像他老爹那样对和珅非常信任,所以也对和珅无事献殷勤非常反感。
第二,在圆明园内骑马,直入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皇权至上嘛,就像比赛里的无意犯规,裁判全权决定是否吹哨给犯规。当和珅失去了最宠信他的裁判乾隆之后,新上任的裁判看他不爽判他犯规也完全不会有争议。
第三,乘轿出入神武门,直进宫中。
第四,娶出宫女做小老婆。和珅曾任职内务府总管,专门管宫女之类的工作,当时是利用职务之便,看中了哪个宫女就娶回家做小老婆,算是滥用职权,也没有冤枉他。
第五,川、楚教匪滋事,各路军中文书报告,延搁不报。和珅曾是领班军机大臣,主管军政要务,这条罪名也只说他延搁不报,也是一个欺君的罪名。
第六,乾隆皇帝病重时,毫无忧戚,逢人谈笑自若。乾隆皇帝病重,难道要和珅逢人痛哭一场吗?若以此论罪,那得有多少人被抄家砍头?
第七,乾隆皇帝批阅文件,字写错了,竟然说不如撕掉另拟。乾隆都没说什么,儿子倒多管闲事了。
第八,管理吏、户、刑三部,一手遮天,变更成法,不许手下的人参议一个字。中国古代一向是老大说了算,不存在什么公选投票之类的制度,此条有些牵强。
第九,西宁报贼匪聚众抢劫杀伤,将原折驳回,隐匿不报。贼匪抢劫这种事若还要报给皇帝,那皇帝不得累死。
第十,朝廷有旨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却违背谕旨,无论出没出痘者,俱不令来。出痘此事就要说到清朝皇子的传统,就是很多皇子会得天花而死。康熙皇帝就是因为得过天花出过痘而不死被顺治确立为继承人。所以此条罪状也只能说和珅是为各位皇族着想。
第十一,任人唯亲,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吴省兰、李潢等人,俱保举提升。任人唯亲自古以来就是传统,而且吴省兰曾是和珅的老师,李潢也是博学多才,曾与纪晓岚齐名,和珅死后也官居极品。
第十二,军机处在册人员随意撤去。本就是军机大臣的职责所在。
第十三,私盖楠木房屋,奢侈豪华,超标准、超规格。
第十四,其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致使老百姓称之为“和陵”。
第十五,所藏珍珠手串200余串,比宫中多好几倍,其中的大珠,比皇帝帽子上戴的还大。
第十六,真宝石顶,本不应该和珅戴的,和珅却藏了10余颗,还有整块大宝石,为宫里所没有的,不计其数。
第十七,家中银两、衣饰等物,数逾千万。
第十八,夹墙内藏赤金26000余两,私库赤金6000余两,地窖埋银百余万两。
第十九,当铺钱铺资本10余万,与民争利。
第二十,家人刘全资产亦有20余万,且有大珠及珍珠手串。
和珅的家常大致有四类,即现金:金三万三千五百余万两,银三百一万四千余两,以及借出本利银二万六千三百余两;店铺:和珅及家奴共有当铺、钱庄二十座;房屋:取租房一千零一间半;土地:取租地一千二百六十顷零。综合计,除去珍宝外,和珅财产作价可达白银四百万两,这才是最为可信的真实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首饰七千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首饰七千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